——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媒体聚焦渤海 | 网易新闻报道学院:探索心理工作新途径,让绘画心理学重塑心理工作范式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点击数: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完善“预防 - 干预 - 发展”三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服务水平,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心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传统的谈话咨询与量表测评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需求,为心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挑战,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学校心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最终学校将目光锁定在绘画心理学这一艺术治疗分支,发现一方小小的画布正悄然成为解锁学生心灵密码的钥匙。这种将视觉语言转化为心理洞察的专业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心理咨询的沟通壁垒,更构建起学校心理工作的全新范式。

一、打破语言屏障:绘画心理学的独特优势

在传统心理咨询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往往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部分学生因性格内向、情绪压抑或认知局限,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内心困扰。绘画心理学则巧妙避开这一障碍,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线条、色彩与构图。例如,在一次团体辅导中,一名因学业压力产生焦虑情绪的学生,用大片灰暗色调涂抹画面,仅在角落留下一抹微弱的亮色,这幅作品直观展现了其内心的压抑,这幅画第一时间被我们的心理老师筛选了出来,并对该生及时开展了心理疏导。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速度比文字快很多。绘画创作过程激活了大脑右半球的情感处理中枢,使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外显化。通过对画作中空间布局、人物比例、色彩选择等元素的专业分析,心理咨询师能够捕捉到学生难以言说的心理状态,实现对心理问题的精准定位。

二、构建安全场域:绘画治疗的过程性价值

绘画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心理咨询从“问题解决”导向转变为 “自我探索”导向。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诊断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创作的主体。画笔成为情感宣泄的出口,画布则化作安全的心理容器,允许学生在无评判的氛围中自由表达。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周组织开展“情绪绘画涂鸦工作坊” ,一名因人际关系困扰产生抑郁情绪的学生,起初只是随意涂抹线条。随着创作的深入,她的涂鸦越来越有规律,最终形成了一幅山水画。这一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疗愈的过程,学生在自我表达中完成了对负面情绪的解构与重构,获得心理成长的动力。这种过程性价值,正是传统心理咨询难以企及的。

三、量化与质性结合:绘画评估的科学维度

绘画心理学并非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建立在严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标准化评估,咨询师能够获得量化的心理指标。例如,“房 - 树 - 人” 绘画测验通过分析画作中房屋、树木、人物的特征,可对个体的家庭关系、成长经历、自我认知等维度进行系统评估。同时,绘画心理学强调质性分析与量化评估相结合。在分析一幅学生自画像时,不仅要关注人物五官的完整性、色彩的饱和度等量化指标,更要结合学生创作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情绪反应等质性信息,形成立体化的心理评估报告。这种多维度的评估筛查方式,为高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四、构建心理教育新生态

将绘画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工作,不仅革新了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的模式,更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化发展。在课程设计中,绘画心理活动可以作为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在新生心理普查中,绘画测验能够弥补传统量表的局限性,识别潜在的心理风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绘画艺术展可以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

自从我校将绘画心理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后,学生参与度提升40%,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数增长35%。这一实践成果印证了绘画心理学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降低心理咨询门槛方面的显著成效。

当画笔与心灵相遇,画布便成为连接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绘画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它让我们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必局限于严肃的谈话室,一方画布、几支彩笔,同样能打开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大门。在未来的高校心理工作中,绘画心理学必将发挥更大的价值,助力构建更温暖、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讯员:刘永杰)


源 | 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


招生电话:022-88251843 88254113

Copyright © 2022-2023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津ICP备12004063号 津教备0086号

学生 教职工 考生 校友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