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29日,“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启动会于天津燕园国际大酒店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主办,中国盐业协会、四川省盐业学校、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持,全国20多个研究机构、协会、企业、院校等联建单位的40余位领导嘉宾出席会议,会议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副院长王蕾主持。
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更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构成部分。
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华盐文化的传承挖掘与创新发展面临全新挑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南》要求,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勇挑重担,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建立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不仅更优地发挥文化类教学资源库的效用,也是对传承和开发中华盐文化的一次积极实践。
中国盐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执行理事长王小青,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井忠慧,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资源库项目负责人魏炳举,四川省盐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马小洪,全国盐文化场馆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穆家良分别为大会致辞。
王小青首先对资源库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建设任务任重道远,要不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盐文化与民族化工高质量发展。
井忠慧表示,渤化集团作为民族化学工业的发源地和制碱工业的摇篮,肩负产业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日后携手共进,资源共融,打造产教融合、内涵丰富、系统权威的中国盐文化与民族化工资源库。
魏炳举表示,各联建单位相聚在此,共同发挥集群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共建一个高质量、广覆盖、深融合的教学资源库,为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小洪表示,秉承“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聚焦盐化工行业,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将与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一起共同完成资源库建设,为盐产业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穆家良强调,我国盐业历史悠久,盐文化内涵丰富,资源库要积极整合资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新的实践成果。
资源库主持单位和联建单位代表们上台签署合作协议。
魏炳举为资源库专家成员颁发聘书。
天津市教委信息化专家组组长、天津工业大学万振凯教授,天津市国资委网信办副主任肖玉强为“化工产业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揭牌。
原高教社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中心主任,王冰作《解读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相关政策》的专家报告。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孙志春作《文化类资源库建设项目设计思路》的专家报告,讲述数智赋能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资源库项目执行负责人张蕊代表学院做“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背景介绍及工作进度汇报。
穆家良教授做《深度解读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从古代至现代,看中华盐文化与盐化工发展史。
中国海盐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馆员王明慧做《盐业博物馆与教学资源库的协同发展》报告,带大家一同领略中国海盐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及博物馆与教学资源库相协同的特殊魅力。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李德楠做《探寻盐运背后的教学资源宝藏》报告,从盐运线路出发,系统梳理了盐运文化的研学资源。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立营做《汉沽盐场的千年传承与创新》报告,讲述汉沽盐场的制盐优良传统工艺与新时代盐业制造的多元化转型。
圆桌会议上,各合作院校、企业、研究机构、博物馆等代表分享案例,各联建单位表达了对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发展资源库建设合作的信心和未来工作规划,穆家良教授对参会人员的提问做出解答,现场讨论确立了资源库任务分配,为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汉沽盐场盐业风情游览区及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安全控制中心、鲁班工坊、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体验中心、绿色生态化工虚仿实训基地、人工智能实训基地等多个实训基地。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汉沽盐场共同开展了产教融合试点项目,推动“政行企校研”五方协同、多元主体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能和育人质量,凝聚强大的创新合力。
本次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资源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启动会是盐与化工产业文化发展的新里程碑,日后将成为广大学子宝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成为行业内专家学者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广阔舞台。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单位参与资源库建设,共同推动盐与化工产业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