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现场交流会暨中国化工政研会八届三次理事会在安徽合肥召开。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和化工企业(院校)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中国化工政研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建华主持会议。
会议首先表彰了三年以来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学院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党委书记魏炳举荣获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并出席了颁奖仪式。


会上,石化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李寿生就行业宏观形势做了报告。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进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旨交流发言。会议还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等进行了专题讲座。
在下午举行的中国化工政研会八届三次理事会上,崔建华详细汇报了八届二次理事会以来各项重点工作。会议根据《中国化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章程》规定,经投票选举,兖矿能源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苏力同志当选为八届理事会副会长。
多年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传承“千年盐业 百年化工”文化精神、培养新时代具有绿色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化工职业教育文化内涵,开创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新局面。
一、勇于探索创新,深化思政育人新举措
1.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打造凝心聚力品牌。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深化名师讲座,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张黎明、赵虎、赵增权等到校进行专题宣讲,受众师生近3万人次,不断铸牢师生热爱化工专业、投身化工行业建设的理想信念。深化校训引领,用“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训精神激励师生,多年来师生积极参与赛项服务、理论宣讲、援疆援青支教等各类志愿服务达3万人次,用实际行动彰显渤海人的责任担当;勇于攻坚克难,实现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全国高职高专思政微课大赛新突破,2022年荣获天津市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2023年度学院两项案例荣获天津市学校“三全育人”优秀工作案例。2024年,学院两个项目入选2025年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
深化学院形象标识打造,完成校歌征集创作,确定校歌《渤海之歌》,并制作MV进行传唱;设计“小海”IP形象并制作钥匙扣、书签等相关文创产品,厚植师生爱校情怀。
2.突出红色文化引领,打造载体活动品牌。深化思政理论宣讲,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组建由领导干部、思政教师、“五老”组成的专题宣讲团,围绕“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深入师生中开展宣讲近35次,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自觉为建设美丽天津贡献力量。红色情景剧深入人心,与天津市宁河区方舟故居合作,以于方舟烈士革命故事为原型,排练舞台剧《初心》,以范旭东爱国故事为原型排练京剧选段《范旭东之抗争》,通过情景剧展演,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学生在揣摩人物思想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阅读润心田,开展“师生享‘悦’读 书香沁渤海”主题读书月系列活动,举办海棠诗会、读书分享会,为师生推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300多部红色书籍,学院在天津市高校“悦读之星”读书分享比赛中多次荣获二等奖、三等奖。
3.突出工匠精神引领,打造德技双修育人品牌。以参赛锤炼工匠精神,多年来开展教师技能比武,积极参与国家级、市级和行业各类师生大赛20多项,荣获一等奖10余次,获奖师生达30多人次,2022年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荣获“两金一优”佳绩,202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荣获“一银一铜三优胜”佳绩。
以办赛深化文明校园建设,多年来承办全国化工行业和天津市“海河工匠杯”学生技能大赛及国资系统职工技能大赛赛项30余次,师生良好精神风貌得到广泛赞誉,百年化工文化教育基地、化工文化长廊、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体验中心、校史馆等成为展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打卡地,良好的育人环境孕育了全国化工行业教学名师4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名,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
二、传承百年化工红色基因,擦亮文化育人底色
1.强化学生做绿色化工传人意识。挖掘化工文化育人素材,以爱国化工实业家范旭东为原型,编演情景剧《图强》展现其实业救国精神,激励学生自觉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绿色生态化工传人。开展化工思政主题教育,组织师生在范旭东铜像前开展思政实践教育,在行走中上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增强对党的感情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思想上筑牢学生传承化工文化、践行生态环保理念的根基,为培养大批绿色化工高技能人才,早日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2.强化学生化工生态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化“绿色地球梦”志愿者联盟生态环保活动,倡导“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和简约生活理念,到村镇、社区和企业开展宣传志愿服务,受众达2000多人次。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服务冬奥会,组织学生绿色环保志愿者立足家乡,在冬奥会场外和全国各地参与宣传绿色冬奥、低碳环保、建设美丽家园理念达1400多人,增强了渤海学子主动服务冬奥的责任意识,展现中国青年一代的风采。
学院绿色低碳智慧生态馆开馆,大中小一体化联盟学生分别体验拍照打卡化工文化园、动手体验绿色低碳生态实践创新基地、垃圾分类小讲堂、骑行探索新能源、体验动植物标本、废旧新生手作坊等。学院将继续以绿色教育为己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的有效路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绿色”文化品牌,通过展览、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引领绿色生活方式,普及绿色生活理念,助力培养更多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强化红色阵地育人功能。提升场馆文化育人水平,加大众创空间、创新创业俱乐部、体育馆等举办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力度,组织《青年邓颖超》等爱国影片观影活动;组织留学生创业集市、欢度“宋干节”“舞林大会”等,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建设多个思政育人阵地,百年化工文化教育基地、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绿色低碳智慧展馆、京剧传统文化项目教育基地、朗读亭等是师生驻足流连之地,主干道路用“海晶”“渤化”等化工企业命名,学生耳濡目染,环境育人功效不断显现。提升生活场所思政育人水平,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加大为师生办实事力度,新建200多平方米健身馆成为师生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品质必到之地,梧桐书院、渤海书屋等成为学生分享阅读体会、畅游知识海洋之地;新建学生宿舍楼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班墨文化经典名句昭示着做人准则。
三、思政育人成果丰硕,彰显立德树人实力
网络思政育人水平不断提升。网络文化作品量多质高,“我们的节日”、“网络中国节”成为常态化宣传载体,1部作品荣获2022年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三微”作品三等奖;2023年廉洁文化作品《断墙》《高校廉洁文化育人探究与实践》被推荐到教育部展示;录制“百年辉煌耀津门”红色微视频7个,被天津市校园网络媒体公众号选用。2024年天津市“益言益德创文明 善作善成铸青春”公益广告设计大赛暨廉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共有5项作品获得市级奖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同时学院获评“优秀组织单位”。
学院教师在2024年思政课教师“拿手一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第五届天津市思政课教学比武中荣获“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三等奖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优秀奖、“形势与政策”课三等奖、“形势与政策”课优秀奖。
学院在市教育两委组织的“百万学子回延安 延安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天津市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延安站)工作坊培训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网络文化活动有力度。1个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被评为市级优秀项目,新增1个建设项目,建设5个校级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粉丝达500以上,推送60多个思政类视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海报、微视频作品征集,师生制作 “青春之花向阳开”“青春逐梦向未来”“你好新同学”“教育强国躬耕人” “青春告白祖国”“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毕业季视频200余个,视频被“易彩津生”“天津教育报”等平台采用;2023年荣获天津市教委“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集资短视频大赛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2024年荣获全国第四届“守住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短视频大赛 “全国创新类优秀作品奖“。网络思政育人载体的丰富,增强了广大师生自觉担当,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大局意识。
思政育人品牌效应不断显现。思政铸魂作用持续强化,广大师生凝心聚力,不断深化学院高质量发展,使化工职业教育形象愈加鲜明,圆满完成教育部“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验收,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学院网络育人、队伍建设2项获批2025年度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对外传播力持续增强,打造“三微一抖一官”融媒体宣传矩阵,讲好渤海故事,加大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宣传力度,2022年报道达203次,2023年央级媒体宣传近60次,2024年央级媒体报道84次,2023年在全国高职院校媒体声誉指数居第35名,形成“媒体聚焦渤海”宣传品牌,极大提升了社会美誉度。
今后,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文化建设举措,以文化赋能智慧渤海、生态渤海、美丽渤海的建设实践,团结凝聚广大师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贡献力量。